六谷子

作者:燕仔

2018-11-26 10:17:03



 
  老家铁铜是个江心洲,盛产玉米,我们那里叫“六谷子”。食不果腹的年代,六谷糊是洲上人的主食。那看起来黄灿灿的六谷糊,搁今天是健康美食,能清洗过度油腻的肠胃,能通便排毒,能降低胆固醇,还具防癌抗癌功效。但在那缺少油水的年代,天天以六谷糊为食,却是吃得人嘴冒清水肠胃痉挛。听老人们说,当年有知青下放到铁铜,在农户家搭伙,最怕吃六谷糊,闭着眼睛往嘴里塞,连筷子都不愿吮干净,直接举着两根“大鼓锤子”伸向碗里夹菜,气得老农把他们的筷子叉开!
 
  青玉米棒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谷锤子却是香甜可口的美味。但大呼隆时代,社员肚子都很难填饱,青六谷锤子自然舍不得吃,有肚子饿得或是嘴馋得受不了的,偷偷从生产队的地里掰几根带回家,被人逮到轻则扣工分重则挨批斗。土地到户后,解决了温饱,家中有了余粮,青六谷锤子终于堂堂正正地成了农家的美食。
 
  最常见的吃法是水煮。挑那皮壳尚青、胡须刚刚由白转黄的嫩棒子摘回家,剥去层层外衣,扯掉顶端的胡须,放入大锅,架起柴火直接用水烀。待到大锅里的水咕噜咕噜地冒着泡,甜香的玉米味儿便慢慢在空气中弥散开来,心急的孩子忍不住揭开锅盖,顾不得热气熏蒸,用铲子挑起一根棒子,迅速地抠下一粒尝尝可熟了。此时大人若在身边,定会送过来一串刮栗子:“小好吃鬼,还要焖一会才照。掀开锅盖三把火,又要多费几根柴!”等到煮熟焖透了,大人就会将六谷锤子捞出来,用筷子从大头捅进去,就像后来才有的棒棒糖似的,递给孩子们每人一根,这样就不会烫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举着棒子,跑到屋外呼朋引伴,比比谁家的六谷锤子个头更大、味道更好。
 
  对于口味,有人喜欢嫩一点的,味道香甜、嚼起来轻松;有人喜欢老一点的,味道更香、更有嚼头。小孩子一般都喜欢嫩一点的,老的嚼多了腮帮子会痛。
 
  吃法也有讲究。性情斯文如我的,总是先慢慢地顺着棒子啃出一道印子,然后一排一排整齐地啃下去,或者干脆用手一点一点地掰着吃,有时整排地掰,有时隔着颗地掰,边吃边掰出一些图案来,当然这些图案最后也全都被我消灭了,剩下一根干净清爽的六谷芯。性子急的,则是整圈整圈地啃,更有乱啃一气生怕别人抢了似的,风卷残云,一会儿功夫一根大棒子就下肚了,而他啃剩的六谷芯则是惨不忍睹,参差的六谷皮夹杂着未啃干净的小米粒,毛乎乎地往地下一扔,沾上厚厚的灰尘又还原成了一根黑色的大棒子。
 
  也有把六谷锤子放在锅洞里烧着吃的,烧的比煮的吃着更香。但这个需要技术,要会掌握火候。火候浅了烧不熟,过了则会焦。烧六谷锤子要挑稍微老点的棒子,剥皮时留下两层嫩白的外衣。烧的时候要小火捂,用火钳子在锅洞里靠边拨出一个坑,把棒子埋进去,盖上柴灰,旁边继续烧火炒菜做饭,大约饭菜快做好时,棒子也差不多熟了。一般人就这样一直地搁灰里捂着,直到吃过饭才敢掏出来,有时捂着捂着就焦了,啃得满嘴焦黑。高手却不是这样,在棒子捂得差不多时就掏出来,剥去所有外皮,架在明火上转着圈地炸,这样炸出来的六谷锤子微微焦黄,又香又脆,别有风味。父亲很擅长这样的技法,我们拿出去吃时,常常羡煞一班小伙伴。
 
  六谷泡儿则要等到玉米老透了,掰回家,挑籽粒饱满的老棒子,剔去顶端的小粒,父亲用苗担头将所有棒子都犁开一道缝儿,叫做“启路子”,便于我们用手脱粒。启好“路子”,父亲就下地干活去了,扭六谷子的事儿则交给孩子们和老太太。因为是炒六谷泡儿的,孩子们干劲特别足,顾不得小手扭得通红,都心甘情愿老老实实地干活。我们有时学着老太太的样子,用一根扭干净的六谷芯来搓玉米棒子,这样会比较省力。有时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把苗担架在澡盆和小凳子上,用苗担头子犁玉米粒,这个要力气也要技巧,弄不好会犁到手,但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这样功效会提高好几倍。
 
  炒六谷泡的玉米不能晒得太干,太干会爆出六谷花。老人和小孩牙齿不好,喜欢六谷花,但一般人会更喜欢吃不开花嘎嘣脆的六谷泡儿。我们家通常会留出一小部分晒得很干爆六谷花,这是为了照顾没牙的老太太。当玉米晒得半干后,父亲通常会选择一个不能出工的阴雨天,和母亲一道为我们炒六谷泡。父亲会先弄一点儿凉水,化开几粒糖精,拌到六谷子里面,再洒几滴食用油拌匀了,据说这样拌出的六谷子炒出来金黄发亮,色泽更好。
 
  父亲一般在灶下添柴烧火,母亲则在灶上忙活。先将贮存在罐子里的砂子倒进锅中炒热了,再将六谷子倒进去,中小火慢慢地炒,听到噼里叭啦的声音,六谷泡儿就差不多快熟了,这时火要逐渐减小,挥铲子的频率则逐渐加快,不然会炒焦的。炒熟了和着砂子盛进竹筛,砂子漏进锅里,六谷泡儿则被倒进身后的大簸箕里摊开晾凉。父亲添柴有绝活,火要大就大、要小就小,总能随着母亲的要求适时调节火力的大小。父亲均匀的火力加上母亲炒制的节奏,成功配合的结果便是我们家炒出来的六谷泡儿总是酥松爽脆,十分可口,从来不会出现夹心、硬骨或是焦糊。我们可以一颗一颗地往嘴里抛着吃,也可以成把成把地往嘴里扪着吃,决不用担心会硌掉我们的“西班牙”。
 
  炒好的六谷泡儿装在一只小口大肚的瓦坛子里。妹妹爱吃零食,每天上学前都要掀开坛盖,装满一大荷包,一路上嘎嘣嘎嘣地吃到学校。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往往又是去摸那只大坛子。摸着摸着,坛子终于有一天见底了,妹妹也就彻底断了心思。下次再想吃,恐怕得要等到过年了!
 
 

家风古训

竹林堂阮氏家训
家训原文敦孝悌 百行之原,孝悌为先。尽忠顺...
清河张氏家训
  家训原文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
高河笃本堂王氏家训
  家训原文  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
陈洲刘氏宗规凡例二...
一、君相之事迹,谱明宗派之亲疏,一有所诬,...

寻根认亲

一周寻亲日记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下午接到曾在湖...
访亲收族,圆梦竹山
  ——2021年清明为迁竹山县始祖张传迓公立...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山寻亲记作者:陈宗文珍贵...
安徽石牌股何氏寻亲
【寻亲】安徽石牌股寻陕西旬阳、商南、镇安,...

信息动态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
作者:作者:身在江湖心在民 8月16日下午...
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
8月16日下午,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在安庆皖...
【寻根谒祖】百年夙...
【陕西白河县陈氏5人安庆寻根成功】二百载迁徙...
江苏常州家谱档案馆...
常州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前)主持揭牌仪式,...

皖江名人

  • 两个解元争夺状元,宰相与皇帝意见不一

  • 萧谦中先生傳略

  • 潘赞化:《新青年》早期撰稿人

  • 徽班名伶郝天秀的两个曾孙女:郝菉漪、郝漱玉

  • 余湾画家余伟

  • 《左光斗诗文集》点校后记

  • 方东美:八次演讲纵论人生哲学

  • 先驱吴越

  • 方宗诚:桐城派后期名家

  • 方令孺:新月派才女诗人

编审机构

监:任祥斌
编:张健初
学术总监:张全海
编:陈
  胡志龙
  夏筱翊
杨积盛
余世磊
编辑主任:江
美术总监:唐德龙
技术总监:杨

安庆家谱网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