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桐城派最后的星光

2017-09-18 07:21:56

作者:白梦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一字挚父, 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桐城学堂。与马其昶同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
其主要著作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东游丛录》四卷。
 
 
  “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这副古意盎然,文气十足而又分明透着现代气息和科学精神的对联是吴汝纶先生创办桐城学堂时拟的,如今就镌在桐城中学的大门两侧。桐城中学的前身便是桐城学堂,它的创始人就是被誉为“晚清著名学者、文人和杰出教育家”的吴汝纶先生。
  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吴汝纶出身于安徽桐城高甸刘庄(今属枞阳县)一个清寒的私塾先生之家。同年,鸦片战争爆发,给本就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致命打击,更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百姓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吴汝纶就这样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后代,作为一个以文章名天下的桐城派后裔,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早著文名。他最尊崇的是前辈乡贤姚鼐,他不止一次庆幸自己“生于桐城,自少读姚氏书”,那部《古文辞类》他反反复复不知研读了多少遍。同治二年(1863),他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次年中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又次年,入京会试,中第八名进士,被录用为内阁中书。可谓是少年登科,一路绿灯。曾国藩奇其文,爱其才,硬将他从内阁调出,留在自己府中作为幕僚,参赞政务。
  还在江南乡试时,曾国藩阅卷,便看中了他的文章,断言他将会成为桐城的后起之秀。其时,曾氏自署为姚鼐私淑弟子,为当时公认的桐城派领袖人物。吴汝纶身为桐城人,有一肚子学问,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国藩将他收在自己帐下,正是水到渠成之事。为此,曾氏在日记中写道:“吴挚甫来久谈,吴,桐城人,本年进士,年仅26岁,而古文、经学、时文皆卓然不群,异材也。”吴挚甫即是吴汝纶。
  在曾国藩府中四年,吴汝纶更加精进,除了帮助曾氏处理日常公务外,还常与张裕钊、黎庶昌等人谈文论史,切磋技艺,一时文思泉涌,著述不断,笔涉经史子集,包罗万象,令曾国藩看了都“咋舌自失,谓尽平生所未知”。在曾国藩的大旗下,桐城派因号称“曾门四弟子”的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等人的努力和成就,而呈现出最后的辉煌。
  然而,毕竟桐城派已流布了200余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新兴的资本主义思潮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文化,吴汝纶在沉思,如何才能找出一条救国之路。同治九年,曾国藩回南,李鸿章继任直隶总督,又将吴汝纶留在自己帐下。转年,他出任直隶深州知州,后转任冀州。在深州任上,他大办教育,常常亲往深州书院为学生授课,使“民忘其吏,推为大师”。在冀州,他引水开渠,利农桑,便商旅。他还大力整顿治安,清理狱讼。一步一步实现着他富国安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清政府的腐败已不可救药,一个书生,只能出污泥而不染,却难以挽颓势以回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决定弃官治学。恰好,光绪十四年(1888),张裕钊转任江汉书院教习,莲池书院山长出缺,吴汝纶便找到李鸿章,要求辞去官职,接任莲池书院山长之职。
  李鸿章也是爱才之人,吴汝纶是他治下能吏,如何舍得放他归山。无奈汝纶去意已决,当即上了一道辞呈,称病乞休。光绪十五年二月,吴汝纶正式出任莲池书院山长,开始了他教书育人,修身治学之路。远离腐朽的政坛,执起小小的教鞭,他长袖善舞,心情舒畅。在给朋友的信中欣然写道:“此间书院园亭之乐,全省所无,弟以冀州易此,真乃舍鼠穴而归康庄也,此近日一胜事耳。”
  在莲池书院,他的名人效应显露无遗,各地学子纷纷前来求学问教,就连日本的中岛截之、野田多内等人也远涉重洋,前往保定拜师受业。姚永概这样记述:“西国名士,日本儒者,每过保定,必谒吴先生,进有所叩,退无不欣然推服。”他在书院中首创东、西两学堂,聘英国、日本教师授课,引导学生学习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科学知识。
  在与外国学人的切磋交流中,他深切地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古老的“四书五经”已不再是治世法宝,靠“八股时文”也不能取尽天下有识之士。忧患之后的沉思,沉思之后的觉醒。他一再撰文呼吁:“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非废科举,重学校,人才不兴。”“教育与政治有密切关系,非请停科举,则学校难成。”“今方开倡西学,必以算学为开宗明义第一章。”“学堂之中,要尽量减少中学课程,增加西学课程,西学除博物、理化、算术、政治、法律以外,则矿山、铁道、税关、邮政数事为最急,海陆军法、炮工、船厂次之。”
  在主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同时,他与留英归来的严复结成了好友,欣然为严复所译的《天演论》作序,以扩大严氏译著在国内的影响。《天演论》中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进化论观点深深震撼了当时的社会,洋务救国,维新图强,一时成了国人的共识。然而戊戌变法失败了。吴汝纶再次感到深切的悲哀和失望。光绪二十八年,已逾六旬的吴汝纶决定南归终养,吏部尚书张百熙却登门拜访,请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京卿衔,吴汝纶欲辞不就,张百熙甚至于跪地相求。无奈之下,吴汝纶暂时接受了任命,但并未去京师大学堂任职视事。
  在吴汝纶看来,旧的书院式的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需要变法图强,必须从改革教育制度入手。他且不忙着去上任,提出要出国考察,学习国外的办学经验,张百熙慨然答允。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一日,吴汝纶率队出访日本,考察学制。在日本,他受到了明治天皇的接见,各界名流对他的到来更是欢迎备至。他在长崎、神户、大阪、西京、东京等地,在日本外部省、文部省官员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商业学校、医科学校、职业学校等各类学校,并与日本学界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
  三个月后,他起程回国,对于在中国开展新式教育已有了整体思考,但清廷已令他彻底失望,他终于没有回京,而是取道上海,直接回到故乡桐城。他将日本之行写成《东游丛录》,此书作为中国最高教育当局派员访询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教育制度的第一份调查报告,被吴汝纶派人送到张百熙手中,算是完成了出访使命。
  在家乡,他真正开始实践他的办学思路。他撰写了一系列办学宗旨:“全国各省、府、县都要分立大、中、小学堂”,“一县不可止立一学,各乡皆须立学”,“学堂愈多,愈能收效,不宜化多为少”,“普国人而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先立师范学堂,取成学之士,延外国教习”……
  桐城中学堂就是他的实验田,除了延聘当地名流出任堂长、教员外,他还从日本请来了早川新次等为外籍教师。并亲笔撰写了那幅著名的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横披为“勉成国器”。
  最初的桐城学堂是借安庆武备学堂为校舍,二年后迁回桐城,改名为桐城县公立中学堂。
学堂办成了,然而忧患之中,吴先生却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新春正月阖然长逝。
其后不久,新文化运动发起,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桐城派作为古文流派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页教科书。
  “合东西国学问精粹”,这是一个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吐故纳新,自觉接受外来文化的最好例证。
百年之后的中国,吴先生当年“普国人尽教之,不入学者有罚”的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现实。 
 

家风古训

竹林堂阮氏家训
家训原文敦孝悌 百行之原,孝悌为先。尽忠顺...
清河张氏家训
  家训原文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
高河笃本堂王氏家训
  家训原文  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
陈洲刘氏宗规凡例二...
一、君相之事迹,谱明宗派之亲疏,一有所诬,...

寻根认亲

一周寻亲日记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下午接到曾在湖...
访亲收族,圆梦竹山
  ——2021年清明为迁竹山县始祖张传迓公立...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山寻亲记作者:陈宗文珍贵...
安徽石牌股何氏寻亲
【寻亲】安徽石牌股寻陕西旬阳、商南、镇安,...

信息动态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
作者:作者:身在江湖心在民 8月16日下午...
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
8月16日下午,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在安庆皖...
【寻根谒祖】百年夙...
【陕西白河县陈氏5人安庆寻根成功】二百载迁徙...
江苏常州家谱档案馆...
常州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前)主持揭牌仪式,...

皖江名人

  • 两个解元争夺状元,宰相与皇帝意见不一

  • 萧谦中先生傳略

  • 潘赞化:《新青年》早期撰稿人

  • 徽班名伶郝天秀的两个曾孙女:郝菉漪、郝漱玉

  • 余湾画家余伟

  • 《左光斗诗文集》点校后记

  • 方东美:八次演讲纵论人生哲学

  • 先驱吴越

  • 方宗诚:桐城派后期名家

  • 方令孺:新月派才女诗人

编审机构

监:任祥斌
编:张健初
学术总监:张全海
编:陈
  胡志龙
  夏筱翊
杨积盛
余世磊
编辑主任:江
美术总监:唐德龙
技术总监:杨

安庆家谱网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