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榦:“安庆之父”

作者:夏筱翊

2019-02-25 09:53:35

 
题记:今年(2017)是黄榦安庆筑城800周年。
   九月中旬,赴福州长乐、晋安,寻访黄勉斋特祠和黄榦墓。研读《宋史》、《四库全书》、《勉斋集》、《勉斋年谱》等资料,被黄榦的博学和勤政所折服。敬撰斯文,纪念先贤。
  成文中,中国人民大学张全海博士、福州郑黎明先生、伍杰女士和安庆市方志办汪忠民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一并致谢。
 
 
  南宋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辛弃疾在数度沉浮后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次年,他晋见宋宁宗。
   辛弃疾到绍兴任浙东安抚使的时候,爱国诗人陆游已经80高龄。辛弃疾收到召见之命,陆游写了一首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在这首长诗里,可以看到陆游对辛弃疾的评价和期待:
   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功名固是券内事,且葺园庐了婚嫁。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忽然起冠东诸侯,黄旗皂纛从天下。圣朝仄席意未快,尺一东来烦促驾。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
        开头八句:辛弃疾原是个可以成就伟大功业的人物,却长期被南宋政府置于闲散之地。接着四句:辛弃疾从赋闲而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不久即又受到入朝的诏命。中间八句:辛弃疾和管仲、萧何同一流的人物。如果南宋朝廷能把对敌斗争的任务交给辛弃疾,唤起中原的忠义民兵,完成恢复中原以及关陕之地的宏伟大业是可以完成的。结尾四句:陆游劝慰辛弃疾不要介意此前被奸臣排挤倾陷的往事,要一心一意向全民族的敌人——金国作斗争。
   宋开禧二年(1206)春,宋廷再起用辛弃疾任浙东安抚使,辛弃疾上疏辞掉了。1207年春,宋廷又颁发了诏命:“朕念国事之方殷,慨人材之难得,……熟计重轻之所关,莫若挽留而自近。……虽戎阃正资于谋帅,而武部尤急于需贤。勉图厌难之勋,宜略好谦之牍。所辞宜不允。”年老多病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任命为兵部侍郎。
   此时,“三日三夜、呕血数斗、伏枕逾月”、大病初愈的黄榦写下了《与辛稼轩侍郎书》:
   榦拜。违几舄十有余年,祸患余生,不复有人世之念。以是愚贱之迹,久自绝于门下。今者不自意乃得俯伏道左,以慰拳拳慕恋之私。惟是有怀未吐,而舟驭启行,深夜不敢造谒,坐局不敢离远,终夕展转如有所失。恭惟明公,以果毅之资,刚大之气,真一世之雄也!而抑遏摧伏,不使得以尽其才。一旦有警,拔起于山谷之间,而委之以方面之寄。明公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单车就道,风采凛然,已足以折冲于千里之外。虽然,今之所以用明公,与其所以为明公用者,亦尝深思之乎?古之立大功于外者,内不可以无所主,非张仲则吉甫不能成其功,非魏相则充国无以行其计。今之所以主明公者,何如哉?黒白杂揉,贤不肖混殽,佞谀满前,横恩四出,国且自伐,何以伐人?此仆所以深虑。夫用明公者,尤不可以不审。夫自治之策也,国家以仁厚揉驯天下士大夫之气,士大夫之论素以寛大长者为风俗。江左人物素号怯懦,秦氏和议又从而销靡之,士大夫至是奄奄然不复有生气矣,语文章者多虚浮,谈道徳者多拘滞,求一人焉,足以持一道之印,寄百里之命,已不复可得,况敢望其相与冐霜露,犯锋镝,以立不世之大功乎?此仆所以又虑,夫为明公用者无其人也。内之所以用我,与外之所以为我用者,皆有未满吾意者焉。
   辛弃疾的政治理想和人格魅力被黄榦推崇。他认为辛弃疾果毅、刚大,对其以国事为怀、不计个人得失的风采,十分敬重。黄榦提出了对时政的看法和分析:朝廷内部一定要有明主贤臣才可以真正实现“大功”。而目前的朝廷的状况是“黒白杂揉,贤不肖混殽,佞谀满前,横恩四出,国且自伐,何以伐人?”所以,黄榦忧虑辛弃疾抗金杀敌的抱负难以实现。他指出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理想是“国家以仁厚揉驯天下士大夫之气,士大夫之论素以寛大长者为风俗”,这样才可以“自治”;又指出目前人才的现状令人堪忧,这些“怯懦”、“虚浮”、“拘滞”、“奄奄然不复有生气”,怎么希望和他们一起“冐霜露,犯锋镝,以立不世之大功乎?”黄榦认为士风萎靡,士大夫中少有人才,不堪大用。
   同年秋,辛弃疾病逝于江西铅山。
   在华人世界,陆游与辛弃疾都是耳熟能详。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黄榦?
 
一 代 大 儒
 
   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福州闽县人。“先世居福州长乐县青山,后乃徙家郡城之东,为闽县人六世矣。黄氏世系记云:所居在城东里余,三昧、崇寿两寺之间”(今福州城东浦下)。
 
 
黄榦画像
 
         黄榦的父亲黄瑀,官至朝散郎监察御史。黄榦17岁时,父亲去世了。淳熙二年(1175),二兄黄东任职吉州,黄榦从行,往清江拜见刘清之。清之见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遂以“书进之晦庵朱文公先生”。黄榦征得其母同意后,即起程至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找朱熹。其时天下大雪,黄榦冒雪来到朱熹住处,适逢朱熹回婺源祭扫祖墓。为了等待朱熹,住在客栈的黄榦晚上睡觉连衣服都不敢脱,就等随时被朱熹召见,不料这样的日子一等就是两个月。至第二年春天,朱熹才归来。志向远大的黄榦十分珍惜在朱熹门下求学的机会,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和做学问。《宋史·黄榦传》记载:“榦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黄榦与朱熹高徒蔡元定、朱熹学友吕祖谦论学,以“所闻与朱熹相质证”,甚为朱熹所器重,朱熹在写给刘公度的信中说:“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来黄榦回忆他当初师从朱熹的情景时说:“榦丙申之春,师门始登,诲语淳淳,情犹父兄。”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知军,黄榦随行,在朱熹任所帮助处理一些学术上的事务。朱熹曾在《答吕伯恭书十九》中说:“两月间只看得两篇《论语》,亦是黄直卿先为看过,参考同异,方为折中。”


 
    淳熙八年(1181),浙东发生大饥荒,因朱熹在知南康军时救灾有方,宰相王淮荐举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十一月,朱熹在黄榦的陪同下入都拜命。淳熙九年(1182)正月,朱熹赴任救灾。在救灾过程中,朱熹不畏权贵,六劾王淮姻亲、贪官唐仲友未果,愤而请祠归家。十一月,朱熹回到崇安后,深感黄榦笃志,庆幸得到继承者,将仲女朱兑许配给30岁的黄榦为妻,安顿在五夫紫阳书堂。朱兑是贤妻良母,闻名闽中,为闽中妇女之典型。《福建通志》表彰朱兑时说:“朱兑,字淑真,朱子仲女也。适闽县黄榦,守儒风,明妇道,环堵一屋,夫妇相敬如宾,训子有方。文公尝到其家,适榦外出,山居市远,惟奉麦饭葱汤以进,愧不自安。文公口占一诗,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浅,前村还有未炊时。’至今传为美谈。”
   淳熙十年(1183)正月,朱熹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建武夷精舍,四月落成。四方学者纷纷负笈前来,求学于此,约有百数十人。黄榦亦在这里从学,并协助朱熹从事一些研究课题。淳熙十一年(1184),朱熹在《答刘子澄书九》中说:“旧书且得直卿在此商量,逐日改得些少,比旧觉精密。”
   绍熙元年(1190)正月,朱熹知漳州,黄榦曾一度随侍左右。翌年,朱熹因长子朱塾病逝,卸任还乡,并将其家迁居建阳。黄榦也在附近结庐居住,居家相随。绍熙三年,朱熹在建阳建竹林精舍,黄榦在此续学,并担任部分教学工作。
   绍熙五年(1194)七月,宋宁宗赵扩即位,朱熹命黄榦奉表上贺。时赵汝愚当政,乃朱熹知交。宋宁宗任命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黄榦从朱子到京。朱子在朝仅46天,因韩侂胄用事,赵汝愚和朱熹俱罢,黄榦从行出京。罢归建阳考亭讲学。因生员日多,朱熹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沧州精舍,他写信给黄榦说:“见谋于屋后园中作精舍,规摹甚广,他时归里,便可请直卿挂牌秉拂也。作此之后,并为直卿作小屋,亦不难矣。”不久,黄榦因母丧回闽,庐墓讲学三年,从学者甚众。
   庆元二年(1196),朱熹编《礼书》。在学习和传播朱熹思想的进程中,黄榦发现,朱熹的思想体系在提倡“礼”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理”,强调“天理”是自然的根本,要求“人欲”应该服从“天理”。而孔、孟思想体系中虽然也重视“理”,但是却更为注重“礼”,强调教化的功能。黄榦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黄榦认真研究了四书和五经,从《大学》出发,佐证和完善朱熹的理学论述,使得孔孟的思想体系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真正的融合在一起。《礼书》中“丧”、“祭”二编为黄榦所撰,朱熹十分满意,认为“所立规模次第,缜密有条理。它日当取所编‘家乡’、‘邦国’、‘王朝礼’悉仿此更定之”。三月,朝廷禁道学,朱熹学说被诬为“伪学”,朱熹及弟子在职者均遭斥逐,从学者多改换门庭而去,惟黄榦等少数人仍坚持朱子学。同年,黄榦在建阳潭溪建草堂,以为隐退著书之地。
   庆元四年(1198),朱熹得疾,以衣服及所著书授黄榦。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将所著《礼书》底本托付黄榦。朱熹临终前一日,给黄榦写下最后一封信,念念不忘为“道”著书和以“道”托人:“今想愈成伦理,凡百更宜勉力。吾道之托在此者,吾无憾矣。”朱熹殁,黄榦日行百里,为朱子护丧事,持心丧三年,不复调官。
   黄榦是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初传朱子学大都出于黄榦之门。当时人们及后人对黄干在阐述朱熹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评价很高。在继承和弘扬朱熹思想体系的同时,黄榦还致力于确立朱熹的道统地位。黄榦认为道出于天,表现为天地万物和人事的变化,故有道统。道统传授的次序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黄榦在病逝前编成的《文公行状》中,详细叙述了恩师不平凡的一生,深入论述了朱熹的学术思想和人品道德,并给朱熹以“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的高度评价,从而确立了朱熹“道统”的地位。


 
   在社会生活方面,黄榦是一位理学实践者。在朝廷则念念不忘“得君行道”,在地方则往往强调“泽及细民”。仕宦历程中,他主要是任地方官,也出任军队职务。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甚至积劳成疾。从《勉斋集》中可见,他把关心民众疾苦、解决民众困难放在首位。留下了很多关于城池建设、灾年发放平价粮谷、土地调查、乡村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文字。在民众生活保障后,他重视教育,《新淦县学》、《汉阳军学孟子二十章》、《安庆府新建庙学记》就是很好的例证。黄榦嫉恶如仇,一些自称读圣贤书又身居高位的人在乡间欺负寡弱,强占民田,黄榦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处置绝不心慈手软,不惜开罪于豪门。
 
安 庆 之 父
 
   黄榦43岁时始由朱子推荐为官,以捧表恩补将士郎,铨中授权迪功郎,监台州酒务;很快因“庆元党禁”事件归乡。黄榦正式任职时间为52岁,嘉泰二年(1202),朝廷弛“伪学”之禁,逐步开复前此受贬谪者的官职。黄榦因而调监嘉兴石门酒库。官职虽卑,但黄榦发挥了出色的管理才能和务实精神,为了养家糊口,他兼职管理新市、乌青两个酒库;开禧二年(1206)55岁入荆湖幕府,因过于奔走操劳而患病,嘉定元年(1208),57岁的黄榦任江西临川县令。嘉定五年(1212),61岁的黄榦知新淦县;嘉定七年(1214),63岁的黄榦知湖北汉阳军。嘉定九年(1216)十二月暂时代理安庆府,力辞,不许。嘉定十年(1217)二月,66岁的黄榦始拜安庆之命。
   李珏,字梦闻,时任兵部侍郎,后任江淮制置使,总理江淮军务,很器重黄榦的才能。黄榦知安庆府,就是李珏推荐的。黄榦对积弱、腐败的国家,充满忧虑。给李珏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 
   蒙古有崛兴炎炎之势,金人有遁逃冲决之虞,群盗有分裂割据之忧,边民有乘时幸乱之意。,一动则百变交起,其将何以应之?
  又说
   今国势之弱,甚矣,兵不素练,财不素蓄,人才不素养,举世之人,皆欲行其私,以肥其身,此何气象而御此大变耶!……惟在我筹度利害,使其足以壮国势而消外侮……
   怎样壮国势消外侮,黄榦提出四点建议:
   其关于大体者有四:其一曰大本不可以不立;其二曰大义不可以不明;其三曰己私不可以不克,其四曰人才不可以不收。
   并且建议将幕府中人,聚之于书院,与之讲论,以统一爱国忠君之心。
   当时安庆周边多警,金人破了河南的光山,百姓惊慌震恐。黄榦到安庆前,知有警,单骑赴任,不带家眷。夫人及奴仆都愿意跟随服侍,而黄榦说:“安庆次边。一有兵马冲突之虞,我为守臣,当尽忠报国。力所不及,则握节以死。不暇顾及汝曹。欲与我俱死乎?”
   赴任考察安庆的形势后,黄榦就着手安庆的防御工作。他上奏便民五事,包括安淮民、实边郡等。发现安庆无城池,就奏请修城墙,以备战守。连上六书未得回报后,因有汉阳的经验,来不及等待,黄榦决定修城。
   黄榦筑城,是在特定的形势和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有所谓不得不筑的理由。何地筑城、何时完成,都体现了这位“干员”的才智和能力。
   “榦伏自开禧、丙寅,往来兵间,亲见北兵入寇。枣阳无城最先破,随州无城则又破,复州无城则又破,信阳、荆门无城则又皆破。郢州号为石城,敌人围之三日而去;襄阳、德安城最坚,攻累月而不破,以是知古人筑城凿池以为捍御,此不可易之长策也。自更化以来,力排群议,一意筑修边城,两淮、江南可以安枕而卧,此不世之大功也。榦昨守汉阳,尝以城壁为请,朝廷以为内郡,遂寝其议。今到安庆,亦觉此役不可不兴。谋之郡人,谋之同官,皆以为然,遂敢条具申闻,欲望钧慈防在必行,则龙舒之民感戴恩德,当与潜皖相为无穷也,至望至望。(《勉斋集》卷二十九《安庆与宰相乞筑城及边防利便》)
   “榦被命此来视事已五日,途中以奔走而不遑拜书,到此又以冗扰而不敢拜书,又以到任例修启札之常礼,至今方能办、方敢敬陈悃愊。……龙舒处地四平,谓之舒者以桐柏之山经信阳、光州至此而始平夷也,然全无城郭之足恃。杨通老仅能葺理子城,亦未尝包砌,市井皆在子城之外亦复何益?开禧间,张军大者以数十人径造郡城,如入无人之境,无城故也。累政将官钱妄用而不思筑城,亦可谓无远虑者。(卷八《与金陵制使李梦闻书之二》)
   ……往者,张军大以数十人之众如入无人之境,尚不之鉴。杨仅能治子城之壕,民居皆子城之外,张则朝廷行下令其筑城,乃为浮言以沮之……。(卷八《与金陵制使李梦闻书之三》)
   照对:两淮州郡自三国六朝干戈相寻,无复宁岁。本朝南渡又且百年,讲好息兵,民得安业。然绍兴辛巳、开禧丙寅亦未免战争之扰。龙舒为郡虽北兵所不到,然李成、张军大亦尝窃发,劫掠居民。州县百姓欲保室庐则有性命之忧,欲逃山谷、流徙江南则庐室焚毁,粮食空竭,终亦转死沟壑……。(卷三十七《安庆劝谕团结保伍榜文》)
   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嘉定十年夏初,金人破光山,淮西诸郡震动。黄榦恰在此时被推荐任安庆知府。此前,在汉阳等地驻守时,曾极力申请筑城,现在来到安庆,再次申请筑城。从文中看,安庆府城在黄榦到来之前,杨国博、张敏这些前任简单地(或者说是草草地)搞过一些城防工程,可是全然无用。比如杨国博“仅能葺理子城,亦未尝包砌”,张敏“则朝廷行下令其筑城,乃为浮言以沮之。”大敌当前,黄榦申请筑城,所在急迫。申诉理由中,除了“防外敌”,还提到“防内乱”。史载高宗绍兴年间,李成作乱,曾纵横江淮,破舒州,杀知府孙知微,并“食其肉”;嘉定年间,张军大作乱,自桐城奔怀宁(即府城),知府林仲虎弃城而逃,乱军放火烧毁真源宫。这一切,均源于安庆府“无城”。张军大之乱,发生在嘉定二年(1209),上距黄榦到任仅八年,百姓恐惧之心犹存。在当时的形势下,完成前任未竟的工程,安抚百姓,乃是唯一的选择。
   本府素无城郭,居民日夜皇皇,前数政略不留意。榦到任之初,自度无以为守御之计,锐意兴筑。幸而同官协谋,邦人翕然从之。见凿石烧砖,五月初即兴工,欲以数月办集。(卷二十九《与淮西乔运判辨起夫运粮事》)
   安庆不可无城,则安庆之城诚不可不筑。除已一面将官钱收买木石兴工外,欲望钧慈特赐,敷奏朝廷,据干所陈,行下本州照应施行,不胜千里生灵之幸。(卷三十二《安庆筑城申省》)
   榦窃闻金人被逼妄开边衅,目今雨水固未可虑,秋冬之间未保宁静。欲望钧慈早赐垂念,容干与此邦之人协力创筑,以期巩固,数月之间或可办集,并乞钧照。(卷三十二《小帖子》)
   黄榦一面申请上司奏明朝廷,一面和本府军民“凿石烧砖”“收买木石”,并陈请临近各府、州、县协助人力、运输,五月初(按黄榦年谱为五月八日)兴工,士民为保安宁,争献竹木。“城分十二料,先自筑一料,计其工费若干,然后委官吏、寓公、士人分料主之。”役民兵五千人,每人九十日。根据人户产钱起丁夫,通役两万夫,役者轮番上阵,每人十日而罢。黄榦每日五更坐堂,详细安排工程分工,任务到人,然后“治府事、理民讼、接宾客、阅士卒、会僚佐,讲究边防利病”,接着“巡城视役”,晚上则“入书院讲论经史”。至秋“已渐杀其半”,次年元宵前,城已包砌完毕(见《宋史》和年谱)。在筑城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诸如舟车运输不便、钱粮开销不足、周边郡县拖延观望等等,黄榦一一处理解决。“城成,舒人德之”。
   筑城完工后,有老妇百岁,带着儿子孙子,到府致谢。黄榦以礼待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老妇说:“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不受而去。两年后,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独安庆安堵如故”。继而连着几个月下雨,大水浸城,安庆城安然无恙。老百姓十分感谢黄榦:“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后 世 评 价
 
   嘉定十一年(1218),黄榦安庆在任未及一年,二月解罢。遂命先生节制五郡军马,提督五关,又命先生越关督战,先生闻警就道有日忽得圣旨改知和州。四月,“安庆之民数百人竞趋制司,乞先生还安庆”,黄榦依旧知安庆府兼制置司参议官。六月赴行在奏事,屡辞不就。
   “先生去后,舒民怀思不忘。后三年,虏大入,边城被祸,独安庆无虞。人益感先生之德。”“先生在安庆,民立生祠于城北,去后思先生恩德之深,复立祠城南。盖南北之人各欲便于熏祝也,及闻台劾,有筑城军民愁叹之语。又为诗曰:要识舒民愁叹处,城南城北两祠堂。”
   嘉定十四年(1221)三月,黄榦先生“终于所居之正寝”“衣衾棺槨皆亲朋共成之”。“先生殁而夫人以哀毁成疾”,八月卒,“相去仅一百三十三日耳”,“十月合葬于高峰之原”。黄榦夫妇安葬于福州北峰庖羲谷(今晋安区寿山乡石牌村江南竹自然村)。


 
   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仍与一子恩泽。
   端平三年(1236)谥文肃。


 
   与黄榦同时代的南宋王逐认为黄榦为朱门后进领袖,朱子学在东南一带的传播,黄榦居功至首,出力最多。
   南宋真德秀与黄榦有过书信来往,他认为黄榦犹“颜曾之在洙泗”,“有补于学者”,“有功于师门”。
   南宋黄震认为正是由于黄榦,朱子的学问才得以明天下,并为黄榦的文集作跋。
   明嘉靖时,福州郡守汪文盛大加修葺,而且“创饷堂于元沙,望祭之”。其墓道的石牌排列有三里之遥,一直延伸到石牌村。之所以称“石牌”,就是这个原因。
   抗倭名将戚继光带三千山东子弟兵入闽时,绕道到江南竹黄榦墓前凭吊,写了一首诗:“倥偬戎马越闽关,感慨当年国事艰。凭吊宋儒文肃墓,英豪终古扼权奸。”
   明陈鸣鹤《拜黄勉斋墓》诗曰:“三尺残碑立水田,姓名犹识宋前贤。松楸有谱传遐胄,苹藻无人荐九泉。石马嘶风林下卧,野狐吹火雨中燃。隔林薄暮闻钟鼓,知是林僧礼法筵。”
   明傅汝舟《陪汪郡公谒勉斋墓》诗曰:“先生坟在庖羲谷,异代虚无草木间。俎豆自今开时庙,衣冠终古閟空山。峰高元气长回合,地迥精灵自往还。浅薄叨陪堂下拜,几瞻遗像愧尘颜。”
   明徐㶿诗:“幽坟荆棘里,传是宋名贤。古柏摧荒冢,丰碑立野田。西风谁下马,夜月自啼鹃。冷落清明雨,无人挂纸钱。”
   明谢肇淛诗:“典型犹在望,异代更谁论。马鬣孤坟在,鸡碑十字存。野田侵墓道,寒烧燎松门。苹藻何人荐,伤心问九原。”
   明卢龙云诗:“想像遗踪五百年,溪山留胜尚依然。一时厉禁浑无恙,万古斯文赖有缘。仰止将兴闽绝学,景行端藉曾多贤。讲堂况复馀光霁,桃李当春已自妍。”“丛祠水石郁森森,闽海儒宗擅士林。俎豆几人陪秩祀,衣冠千载续徽音。奉尝不愧家声远,绳武应知世泽深。可道厥修无念祖,须从此日惜分阴。”
   康熙皇帝御笔赐匾“道统斯托”。
 
   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曰:“榦在安庆府筑城,部署有方,民不劳而事集,及金兵大至,淮东西震恐,独安庆安堵如故。又在制置李珏幕中,力以军政不修、边备废弛为言,珏不能用,厥后光、黄继失,卒如其言,尤非朱学末流空谈心性者可比。亦见洛闵设教之初,尚具有实际,不徒以峨冠博带刻画圣贤矣。”
   清黄宗羲整理、全祖望修补的《宋元学案》专列《勉斋学案》,对其生平、学术、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全祖望认为嘉定以后,足以光其师门为“有体有用”的儒者,只有黄榦一人而已。黄百家认为黄榦得朱子之正统。
   清光绪九年(1883),福州奉宪曾经领款重修黄榦墓。民国八年(1919),由黄氏族人筹资再修。闽侯县知事娄启铨特别立碑《保护贤坟布告》保护。文曰:
   “尔等须知先贤遗迹不容任意毁伤,自示之后,毋得纵放牛羊,樵采糟跶,倘敢故违,一经觉察或被指控,定即传案严惩,不稍宽贷。”

 
黄榦墓      
 
     1992年5月,黄榦墓被列为福州市郊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升格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再升格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黄氏后裔黄如论、黄宏飞等人发动大修黄榦墓,称“贤陵园”。
   同时,旅菲华侨黄如论(黄榦二十五世孙、世纪金源董事局主席)斥巨资重修了长乐青山村“江夏黄氏祠堂”与“黄勉斋特祠”。


 
   1991年,台湾学者王德毅《黄榦的学术与政事》一文把黄榦放进历史学的视野下观察,在学术上,认为黄榦著述颇丰,崇尚学术研究,无门户之见;在政事上,从黄榦振兴文教、建先贤祠、推行德政、善于决狱、平息讼风、整修边备、抗御外侮等方面,说明黄榦是一个讲求吏治、以经世济民为职志的理学家。
   2000年,韩国池俊镐博士论文《黄榦哲学思想研究》从体用论、太极论、心性论、格物穷理论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黄榦的理学思想。认为黄榦是朱子学通向北方的桥梁,而且在朱子学传向朝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2年,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中指出:
   “遍检南宋文献,朱熹的大弟子黄榦才是后世‘道统’观念的正式确立者。他的《圣贤道统传授总叙说》(《勉斋集》卷三)一方面发挥了《中庸序》的主旨,另一方面则径以‘道统’两字统合原《序》‘道统’和‘道学’两阶段之分,上起尧、舜,下迄朱熹,一贯而下。这样一来,‘道统’的涵义改变了,它不再专指朱熹构想中的内圣外王合一之‘统’或陈淳所谓‘道学体统’(《北溪大全集》卷一五《杂著·道学体统》条);这正是后世通行之义。……黄榦在嘉定七年(1214)所撰《徽州朱文公祠堂记》,对这一‘道统’新义表达得十分清楚。他说:道原于天,具于人心,著于事物,载于方策:明而行之,存乎其人。……尧、舜、禹、汤、周、程、张子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勉斋集》卷一九)细读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立即发现黄榦怎样一面继承朱熹关于‘道统’与‘道学’的基本观点,一方面又发展了这一观点。他用‘道始行’与‘道始明’二语辨别周公以上圣王与孔、孟之间的不同,显示他深知朱熹为什么要建立‘道统’与‘道学’这一重要的历史划分。事实上,‘行’即指朱熹所谓‘道统’,‘明’即指所谓‘道学’,这是再明显不过的。然而他却故意将‘道统’与‘道学’打并归一,从此‘道统’的尊号基本上便属有‘德’无‘位’的儒家圣贤了。从字面上讲,他好像背离了师说,但从精神上说,他则进一步彰显了朱熹‘道’尊于‘势’的观念。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宋以后所流行的道统论是由朱熹正式提出,而在黄榦手上完成的。”

家风古训

竹林堂阮氏家训
家训原文敦孝悌 百行之原,孝悌为先。尽忠顺...
清河张氏家训
  家训原文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
高河笃本堂王氏家训
  家训原文  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
陈洲刘氏宗规凡例二...
一、君相之事迹,谱明宗派之亲疏,一有所诬,...

寻根认亲

一周寻亲日记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下午接到曾在湖...
访亲收族,圆梦竹山
  ——2021年清明为迁竹山县始祖张传迓公立...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山寻亲记作者:陈宗文珍贵...
安徽石牌股何氏寻亲
【寻亲】安徽石牌股寻陕西旬阳、商南、镇安,...

信息动态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
作者:作者:身在江湖心在民 8月16日下午...
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
8月16日下午,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在安庆皖...
【寻根谒祖】百年夙...
【陕西白河县陈氏5人安庆寻根成功】二百载迁徙...
江苏常州家谱档案馆...
常州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前)主持揭牌仪式,...

皖江名人

  • 两个解元争夺状元,宰相与皇帝意见不一

  • 萧谦中先生傳略

  • 潘赞化:《新青年》早期撰稿人

  • 徽班名伶郝天秀的两个曾孙女:郝菉漪、郝漱玉

  • 余湾画家余伟

  • 《左光斗诗文集》点校后记

  • 方东美:八次演讲纵论人生哲学

  • 先驱吴越

  • 方宗诚:桐城派后期名家

  • 方令孺:新月派才女诗人

编审机构

监:任祥斌
编:张健初
学术总监:张全海
编:陈
  胡志龙
  夏筱翊
杨积盛
余世磊
编辑主任:江
美术总监:唐德龙
技术总监:杨

安庆家谱网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