贶腮菜
发布时间 : 2017-09-30 09:03 浏览量 : 52

“浮山青,枞川长,白湖秀水出枞阳。”枞阳襟江带湖,湖河交错,丘陵起伏,群山错落,山水相依,山明水秀,山有奇珍,水含锦鳞,土孕众物,稻香鱼肥,物产丰饶,有“米粮仓”、“鱼米乡”之誉。
在枞阳流传一有关饮食的方言词,叫“贶腮菜”。所谓“贶腮菜”,就是平时吃不着,逢年过节或贵客盈门才有的菜肴,通指货实价高的大鱼大肉,荤菜油多脂重,让人舌甘腮润解馋,它的近义词是“煞馋菜”和“硬头菜”。
“贶腮菜”的“贶(kuang)”,经查阅字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是赐,赏赐。东汉许慎《说文》中:“贶,赐也。”南朝鲍照《拟古》中:“羞当白壁贶。”宋梅尧臣《次韵答德化尉郭功甫遂以送之》中:“流音入我耳,慰惬若获贶。”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有一句:“郑先君庄公,向曾效力于上国,蒙上国贶以重器,藏为世宝。”这个字也通“况” (比方),如《楚辞·悲回风》中有:“更统世而自贶。”“贶”与“腮”组词“贶腮”,估计同俗语“馋咬舌条饿咬腮”有关,旧时百姓生活苦一年里少见荤腥,平日舌腮只能朝齑暮盐,咬舌咬腮认为是馋饿交加。过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才会添道荤菜,赏赐腮帮子沾点荤腥气,所以就有了“贶腮菜”一词。这词是枞阳人独家创造的,“贶”字保留了古音本义。另外,在枞阳方言中,接触、招惹、扰乱,方言都读若况(贶kuang),如,大人叮嘱小孩:“吊罐里在煨汤,你莫况,小心烫之”;“那个人是孬子,你莫况他”。劳苦百姓偶尔接触点荤腥,吃惯了粗茶淡饭的腮帮子确实被招惹、扰乱。贫困诱发人们利用语言表达的发泄欲,使老百姓苦中作乐自我调侃,鲜活形象、生动有趣的“贶腮菜”也就应运而生。这句贴切到位、俗中有雅的词汇,被枞阳人接纳流传,成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方言词。
枞阳人热情好客,有客人来,割肉剖鱼,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就是在生活困难时期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做道实惠的荤菜待客,让客人感到礼遇和盛情。通常主人会说:“没贶腮菜,对不住人,让您喝寡酒”,客人会说:“一大堆硬头菜,赫人地,太客气之!”主人又说:“哪嗨是硬头菜,都是不长眼睛的菜上不了桌子”。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在招待客人的档次随之提升,鸡鸭鱼肉摆满筵席,但主人依然会说:“没么贶腮菜,怠慢之,让您喝寡酒”,客人会说:“海干(乱讲),许多硬头菜,一大桌子这头望不到那头”。即便是盛宴,主人也会谦逊地说:“哪嗨是硬头菜,尽是菜园里菜,拿不出手哟”。见菜肴川流不息上席,客人还会站起来冲厨房喊道:“坑之坑之,搞许多吃不掉喔,管早不能再搞了”。
围绕“贶腮菜”还有句“小伢盼过年,老人望插田”的俗话,老人望插田是,栽秧插田播种希望,期盼收获丰收果实;物资匮乏年代,小孩子馋巴巴地盼过年,等着除夕这顿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年夜饭,心想可以美美地享受许多平时吃不到的“贶腮菜”,痛快地甩开腮帮子风卷残云地煞馋。大人望着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会说:“莫急莫急,许多‘贶腮菜’,这下小狗掉东缸里逮到之,慢慢吃别梗之(噎着)”。由于久不沾荤,肚中少油,小孩子是外强中干,大人也是色厉内荏,都是食欲有余而吃不下,前三口吃不掣,后三口吃不得,这就有了“年饱”一说。
体现枞阳美食风貌的系列“贶腮菜”,多选本地特产入馔,以求原汁原味。枞阳人靠水吃水,近山吃山,近水知鱼性,河水煮河鱼名闻遐迩,枞阳的鱼来自江湖河汊,鲜而不腥,毫无土气,鱼汤酽香清芳,浓若米汁,让人齿舌生津。枞阳本地所产黑猪和萝卜最誉盛名,黑猪皮薄肉嫩,色泽鲜艳,味香殊胜;萝卜形同鹅蛋,脆如酥梨,熟似甘芋,与五花肉同烧,集土产之精华,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枞阳的豆制品属传统特色产品,闻名已久,均采用独特的手工制作,异乡制作的豆制品无法比拟,松腐(油豆腐)烧肉、千张疙烧肉,油滑爽口,余味绵长,令人不忍停箸。还有香绝味佳的媒鸭、昔为贡品的蒿鸡,弥散野味气息,流泻土禽醇香,尝罢回味悠远……枞阳各种鲜活的土特产名目之多难述其全,土菜佳肴亦难以胜数。
“贶腮菜”将乡情乡音乡韵乡味串联起来,成为一个丰富生动的整体,品尝 “贶腮菜”,就是品读枞阳风土人情,也可以说是品味枞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