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侉饼

作者:李卉

2018-10-10 10:47:19


 
 
   外地的老人习称安庆方言为“侉饼腔”。侉饼乃是安庆街头一种寻常的早点小吃。安庆方言和侉饼,本来八杆子打不到一起,在这里有何关联呢?
 
   对于“侉饼油条”,安庆人再熟悉不过了。刚出炉的“侉饼”,金黄撩人,香味扑鼻;油锅里翻滚的油条,渐渐丰满,等到颜色变成金灿灿时,就出锅了。多数安庆人对“侉饼油条”都有感情,歇上十天八天就要买回一套,美滋滋地啃起来,如果再在“侉饼”上抹上一些本地的豆瓣酱或湖南辣酱,就着一壶茶,那滋味简直抵得上世间的美味。
 
   从合肥到南昌,从武汉沿江到安庆,这一片地区的“侉饼”做法如出一辙,都用发面、小葱,这与北方用死面做的“烧饼”,不同。早年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提及到“侉饼”:“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在《且介亭杂文》中一篇文章中还写道:“至于车夫,那自然只好退到马路边沿饿肚子,或者幸而还能够咬侉饼。” 看来,喜欢“侉饼”的人包括各个阶层。
 
   做“侉饼”非常简单,用发面揉好擀好,两长条一叠,切成长方形,当中撒点葱、盐;切好后用一个刷子蘸上点糖、油、盐、胡椒等调好的水,在饼面上一刷,洒点芝麻,再贴在火炉壁上烤。几分钟后,等到“侉饼”发黄时,就用一把大火钳夹出来就可以了。
 
   说是简单,做起来还是有道。首先是火候,火大了,“侉饼”表面好了,但里面的面粉没熟,发粘不能吃;火小了,烤的时间长,“侉饼”就干,少了面子香脆、里面酥软的感觉。另外,饼子的厚度也有讲究,薄了,里外都脆,包油条不好吃;厚了,里面白面多,没了味道。
 
    往炉膛里贴“侉饼”更难,那温度,没有一双抗烧的“铁手”是不行的,冬天还好,夏天别说做“侉饼”了,就是站在炉前,那温度就让你不堪忍受了。
 
   要说安庆人为啥叫它为“侉饼”,还要从新疆的“馕”说起。馕是一种圆形面饼,金黄色,香脆可口,是新疆特色小吃,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馕”源于波斯语,《突厥语词典》称馕为“埃特买克”和“尤哈”。中原人称馕为“胡饼”。
 
   据载,胡饼自汉代传入中原后,就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由于胡饼易于制作,便于携带,久存不坏等特点,成为商旅行人的最佳选择。张骞凿通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而“胡饼”这一名称从汉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说明它对中原的饮食文化有着较大的影响。
 
   这种由北方人学习古波斯人传到安庆的胡饼,也受到安庆人的喜爱。安庆人习惯叫北方人为“侉子”,而侉子做的大饼,侉子传过来的大饼,自然叫“侉饼”。
 
   “侉饼”传到安庆后,为了迎合南方人的口味,在“侉饼”中加入了小葱、香油、胡椒粉,吃起来更加可口。安庆人对侉饼情有独钟,安庆人说的话,安庆人唱的黄梅戏,不知不觉中,都被人称之为"侉饼腔"、"侉饼调"。可见,侉饼对安庆人的影响有多大。
 

家风古训

竹林堂阮氏家训
家训原文敦孝悌 百行之原,孝悌为先。尽忠顺...
清河张氏家训
  家训原文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
高河笃本堂王氏家训
  家训原文  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
陈洲刘氏宗规凡例二...
一、君相之事迹,谱明宗派之亲疏,一有所诬,...

寻根认亲

一周寻亲日记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下午接到曾在湖...
访亲收族,圆梦竹山
  ——2021年清明为迁竹山县始祖张传迓公立...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山寻亲记作者:陈宗文珍贵...
安徽石牌股何氏寻亲
【寻亲】安徽石牌股寻陕西旬阳、商南、镇安,...

信息动态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
作者:作者:身在江湖心在民 8月16日下午...
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
8月16日下午,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在安庆皖...
【寻根谒祖】百年夙...
【陕西白河县陈氏5人安庆寻根成功】二百载迁徙...
江苏常州家谱档案馆...
常州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前)主持揭牌仪式,...

皖江名人

  • 两个解元争夺状元,宰相与皇帝意见不一

  • 萧谦中先生傳略

  • 潘赞化:《新青年》早期撰稿人

  • 徽班名伶郝天秀的两个曾孙女:郝菉漪、郝漱玉

  • 余湾画家余伟

  • 《左光斗诗文集》点校后记

  • 方东美:八次演讲纵论人生哲学

  • 先驱吴越

  • 方宗诚:桐城派后期名家

  • 方令孺:新月派才女诗人

编审机构

监:任祥斌
编:张健初
学术总监:张全海
编:陈
  胡志龙
  夏筱翊
杨积盛
余世磊
编辑主任:江
美术总监:唐德龙
技术总监:杨

安庆家谱网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