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沟儿口街-老伞店
作者:吴牧

只要提起老地名“沟儿口”,老安庆人就会想到“老伞街”,沟儿口是老伞街的俗称。
翻阅《怀宁道光志》附录"城郭街衢图",在安庆城西正观门附近就有沟儿口、沟儿山、下濠等地名,这是历史上护城河留下的痕迹。元至正十六年(1356),余阙镇守安庆城时,为防御红巾军攻城,组织军民修筑城防,一面加高城墙,一面开挖长壕,引江水环城。其中一条长壕,引江水从同安桥经过清水闸,再由板桥巷转太平寺,绕正观门外城墙,与城东枞阳门前长壕汇合。
战事平息、局势稳定以后,护城的长壕被官府遗忘,结果被淤泥堵塞,形成道道沟洼,寂寞而荒凉,沟儿口、下濠等地名由此演绎而来。
为什么“沟儿口”又称“老伞街”,这其中有着故事。
自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初一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攻克安庆后,湖南籍商人、手工业者,包括一批制伞工匠逐步进入安庆城。他们首先将驰名全国的湖南“苏鸿泰”油纸伞,通过水运打入安庆市场。此油纸伞美观、新颖,使用轻便灵活,渐渐代替蓑衣与斗笠等古老雨具,深受老省城市民的欢迎。与此同时,设在大二郎巷的湖南会馆,为湖南商人和手工业工匠在安庆城扎根落户,铺路搭桥,并提供食宿等方便。后来,湖南籍制伞工匠开发沟儿口地段,在此搭棚摆摊,边生产边销售油纸伞。随着生意的兴旺,摊店逐渐增多,其它行业像饮食、杂货等也在此营业,沟儿口形成以制伞为主的一条街。
红油纸伞由于制作精巧,很快占领安庆市场,顾客越来越多。纸伞伞面是皮纸,而伞骨、伞架、伞柄等采用毛竹制作。为了防雨,皮纸是用四季青叶子浸泡柿漆粘合,再用桐油涂饰,使纸伞经久耐用。当时纸伞的颜色有青色、红色、紫红色等几种。
湖南籍工匠制伞兴起时,面临着浙江、江苏,以及本地宿松县出产的油纸伞的挑战,他们想法设法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改进伞的造型,将方型竹制伞骨改为圆型;提高伞的质量,伞要达到三圆(伞边圆、伞线圆、伞顶圆),并推出花纸伞新品种,在伞面上画着花卉、春燕、喜鹊等,满足女性的要求,从而使沟儿口老伞街的生意更加兴盛。
红油纸伞、花纸伞改善了安庆市民的日常生活。起先使用雨伞是商界人士、教师、青年学生,以及知识层次的市民。雨雾蒙蒙、烟波浩渺中,红伞成了雨巷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撑开的纸伞好似一朵朵轻浮的红云,将幽静、寂寥的深巷妆扮得十分漂亮。
尽管时代变迁,如今晴雨伞(布伞)早已代替红纸伞、花纸伞。沟儿口老街也发生了变化,挂着祥和、皖江等商贸有限公司招牌;大观商城就在此街附近,还有玉琳老年护理院。街口附近就是新建的三角岛花园,集景观、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然而,老安庆人至今仍怀念沟儿口老伞街,以及他们制做的各类油纸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