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平:上海中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09-01 14:30:58

  

  刘会平,初中毕业后一直从事面点行业,2003年在上海推出“巴比馒头”后走上连锁经营道路,始终致力于开拓中国点心连锁事业。
“巴比馒头”被上海餐饮协会评为著名连锁企业、上海大众化早点畅销品牌。 被称为“中国馒头大王”。并当选2010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

 “巴比馒头”被上海餐饮协会评为著名连锁企业、上海大众化早点畅销品牌。 被称为“中国馒头大王”。并当选2010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

 

  不争气的孩子

 

  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刘会平随一位油漆工师傅远走山东谋生计。母亲一直把他送到二十多里远的长途汽车站,一边抹着眼泪整理着他身上褶皱不堪的衣服,一边嘱咐道:“你要做一行爱一行,以后走到哪也好有个手艺。”

 

  到了山东后,刘会平每天吃的都是大白菜就馒头,跟十多个人住在一个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工棚.因为一个多月才能进一次澡堂,大家身上都长满了疥疮。冬天里,有时不得不顶着大雪在室外洗澡,头发上都结了冰条。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刘会平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艰难。

 

  这种难民式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多。刘会平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平庸下去,1995年初,他向师傅提出了辞职。那个年月,跟从师傅远走他乡谋生的徒弟是不可以离弃师傅的,否则就会被扣上“背叛师门”的帽子。望着归来的儿子,父母怒火冲天。亲朋好友们也都认为他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

 

  全家气愤过后,决定再把刘会平送出去学手艺。就这样,刘会平又跟随一位老师傅学做面点。起初,刘会平很庆幸,饮食至少不成问题了,没有想到。面点工比做油漆工更累。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凌晨两三点便要起床,在昏暗的灯光中发面、和面。那段时间,美美地睡上一觉是刘会平最奢侈的愿望。渐渐地,刘会平适应了高强度的作息时间。也从此喜欢上了面点。并从中学到了不少面制品的专业知识.现在回想起那段艰辛的岁月,刘会平充满了感激之情,。那些磨难,让一个少年培养了坚韧的品质,让他从中受益无穷,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每天中午生意高峰期过后,员工可以小盹一会儿。自幼喜欢读书的刘会平便将这个空挡时间全部用来泡书店。

 

  附近有好几家书店,刘会平常去的那家叫“傻嫂书店”。老板傻嫂在店里开了一个免费阅览室,放着一些自己订的报刊,还提供小凳方便顾客坐着读书看报。“这不是自断财路吗?即使赢得顾客的好感,但顾客们看完了书,谁还肯出钱购买呀?”刘会平刚光临“傻嫂书店”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去的次数多了,他惊奇地发现这家店的生意非但不差,反而很好,已经在这里混得很熟的他便向傻嫂讨教。傻嫂笑了笑说:“你也与他们一样以为我吃亏,是不是?不错,有人看了我的书后,便不肯掏钱买了.但大家来阅览室溯览的次数多了。总会碰上自己喜欢的一本,就会从我这里买回去。这样买书。读者不会感到后悔,自然对我的店产生好感。下次买书,他还会再来。如此,我就拥有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客源。事实上,我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多了,我的‘吃亏’不是有了回报吗?”

 

  “傻嫂书店”让涉世尚浅的刘会平深受启发!也就是那次对话之后,刘会平对生活中的吃亏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有一天。自己也要开这么一家既赚钱又赚口碑的店。

 

  小伙子勇闯大上海

 

  1998年,在面点行业初学小成的刘会平听姐姐介绍说上海的饮食生意好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果断地背起行囊,怀揣着借来的几千元钱只身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

 

  年仅19岁的刘会平刚从火车站出来时,顿时蘩了:眼前高楼林立,一派繁华,这么国际化的大都市,能容下自己的小包子吗?

 

  大热的六月天,刘会平踩着破旧的自行车到处寻找门面。一天,他路过遵义路的云雾山菜场时,一块“出租”的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熙熙攘攘的人提着菜篮子从这里经过,卖早点的摊头依次铺开。刘会平大喜,联系到铺主,“这个地方我要定了,你留给我!”为了防止别人抢先“下注”,他把身上唯一值点钱的手表交给了对方,作为定金。两天后,刘会平的馒头店开张了。

 

  由于对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不甚了解,刘会平的生意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每天营业额不过200元,而摊位月租金却要6000元。两个星期后,刘会平只好关掉了店铺。面对创业失败的残酷事实,血本无归的刘会平走在高架桥上,看到桥下如潮的车洗,情绪低落到极点。不远处一家音响店播放的音乐飘进了他的耳朵里。“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这首激荡人心的歌曲。让刘会平热泪盈眶。

 

  在江苏打工的姐姐听说刘会平在生意上遭到了挫败,专程赶到上海,拉着他的手说道:“做生意哪有不尝点苦头的,鼓起勇气,姐永远支持你!”说着,她从包里取出4000元钱塞到刘会平手里,“拿着,继续搞,不够回头姐再想办法。”

 

  那时,生煎店在上海火爆一时,于是刘会平也跟着开了一家。然而,好景不长,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上海吃生煎的人逐渐少了,店铺的生意便萧条了起来。初步积累了一些资本的刘会平不甘心维持现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在上海几个月的经历让刘会平发现,一杯豆浆在通常情况下卖五毛,但在“永和豆浆”却能卖到五元!之后,刘会平天天逛城隍庙,那里正是上海各式特色小吃的汇聚地。他反复品尝、琢磨上海人的口味,想在以饮食讲究著称的上海开出自己的特色店。他意识到,只有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上海站住脚,才能卖出自己的风格来。

 

  经过一番调查,他总结出虽然大大小小的面食店五步一家,但在经营和制作上各有不足:小摊位虽然价格便宜,但卫生条件欠佳;大店面为图效益。采取机器拌馅,味道不够可口。大店面和小摊位的缺口,让刘会平信心倍增。

 

  2001年3月,刘会平在黄浦区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刘师傅大包”,他托朋友在一个知名餐厅请来了一位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人口味的大师傅。经营花样多且价格适中的各色包子,不知不觉,排长队买包子的人群成了刘会平店前一道别样的风景。

 

  好景不常,很快,“刘师傅大包”周围陆续开了几家包子店,对刘会平的生意形成巨大的威胁。有了开生煎店的教训,刘会平明白,如果自己不力求改进,最终又会关门大吉。

 

  就在大家埋怨老板“自找苦吃”的时候。刘会平的包子在一点一滴的改进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皮薄:外皮轻薄,入口即化;馅大:馅肉丰厚,细而不腻。汤浓:纯正浑厚,滋滋入味。

 

  面对关于成本上升的质疑,刘会平很快用事实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经改进之后,生意发展的速度很快,不多久便开了几家分店。每个店高峰的时候都是每五分钟出两笼包子,50个包子5块钱,净利润也就是一分钟一块钱,像这样的高峰期每天至少五六个小时。按照刘会平的包子利润计算法,一个店一天就可以进账三百多元。一个月就是好几万。“原来,包子也能做成大事业!”刘会平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土包子取了个洋名字

 

  2003年,就在刘会平的生意热火朝天的时候,一位白领的话带给了刘会平新的思考。“你的包子是好吃,可我每次拿到办公室。同事吃着蛋卷饼干,我都不好意思把包子拿出来,还得偷偷摸摸地在外面吃完以后再回到办公室。”

 

  一语惊醒梦中人!针对上海人追求时尚、具有海派心理的特点,刘会平决定把自己的包子店打造成品牌连锁店,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去赢得时尚消费者。于是,“巴比馒头”(在南方,包子被称为馒头)应运而生。在上海给包子取名注册商标,这还是头一遭。刘会平斥资建成了上海最具规模的无尘全封闭馅料中心和物流陪送中心,严格控制馅料的质量,每天用冷柜车把馅料送到各个分店,保证每个店都用上新鲜一致的馅料。

 

  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味纯正,刘会平严格控制馅料的供应,以保证当天的馅料当天用完,当天的食品当天卖完。有一次,各分店都把预计好的馅料做成了包子.估计到下午五时基本上就能卖完。没料到当天下午突然下起了一场暴雨。各分店都剩下了近千只包子,员工把这些尚未进笼的包子放进冷柜,准备第二天拿出来再卖。

 

  刘会平了解情况后,马上让各分店把当天剩下的包子收起来,统一倒掉销毁。有的员工不理解:“这样倒掉不是太可惜了!”刘会平对那些员工说:“虽然不会有什么卫生问题,但是经过冷藏的和新鲜的比起来,口感肯定不一样,顾客一吃就能吃出来。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口味,损失这一点其实不算什么。”员工们披刘会平说得心服口服。

 

  刘会平在生意上倾注的巨大成本和心血,使“巴比馒头”在上海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并且得到了包括白领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良好口碑。

 

  快到2004年年底的一天,刘会平突然接到一个投诉电话,对方满口怒气,称被“巴比”骗了。原来有人打着“巴比”的旗号四处招商,向有加盟意向的人收取高额的加盟费后,却不兑现相应的承诺。

 

  性格温和的刘会平被激怒了,将骗子告上了法庭。一石激起千层浪。上海各大煤体争先报道.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刘会平据理力争,最终取得胜诉。经过铺天盖地的“免费广告”宣传,“巴比馒头”在上海几乎是无人不晓,请求加盟的人也络绎不绝。

 

  目前,刘会平旗下已经有54家上海加盟店和17家沪外加盟店,下一步他准备把加盟店开到日本去。如果“闯摊”成功,“巴比馒头”还会走向欧美市场,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一决高低。

 

  一位专门研究过刘会平的“馒头经”的经济学者总结道:“刘会平能把包子卖出品牌,卖出巨额财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在奇迹的背后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次改进,实际上就是吃亏、吃亏、再吃亏,然而,正是他深刻透彻的‘吃亏哲学’,帮他铸就了今日辉煌的成就。”

 

  在2005年“上海国际多项博览会上”,“巴比馒头”获得两个金奖、一个特等奖。刘会平也被誉为中国的“馒头大王”。


家风古训

竹林堂阮氏家训
家训原文敦孝悌 百行之原,孝悌为先。尽忠顺...
清河张氏家训
  家训原文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
高河笃本堂王氏家训
  家训原文  学的任务:在道德方面,要树...
陈洲刘氏宗规凡例二...
一、君相之事迹,谱明宗派之亲疏,一有所诬,...

寻根认亲

一周寻亲日记
  2017年6月18日(星期日);下午接到曾在湖...
访亲收族,圆梦竹山
  ——2021年清明为迁竹山县始祖张传迓公立...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
2019赴安徽怀宁大雄山寻亲记作者:陈宗文珍贵...
安徽石牌股何氏寻亲
【寻亲】安徽石牌股寻陕西旬阳、商南、镇安,...

信息动态

弘扬传统文化 服务...
作者:作者:身在江湖心在民 8月16日下午...
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
8月16日下午,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在安庆皖...
【寻根谒祖】百年夙...
【陕西白河县陈氏5人安庆寻根成功】二百载迁徙...
江苏常州家谱档案馆...
常州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前)主持揭牌仪式,...

皖江名人

  • 两个解元争夺状元,宰相与皇帝意见不一

  • 萧谦中先生傳略

  • 潘赞化:《新青年》早期撰稿人

  • 徽班名伶郝天秀的两个曾孙女:郝菉漪、郝漱玉

  • 余湾画家余伟

  • 《左光斗诗文集》点校后记

  • 方东美:八次演讲纵论人生哲学

  • 先驱吴越

  • 方宗诚:桐城派后期名家

  • 方令孺:新月派才女诗人

编审机构

监:任祥斌
编:张健初
学术总监:张全海
编:陈
  胡志龙
  夏筱翊
杨积盛
余世磊
编辑主任:江
美术总监:唐德龙
技术总监:杨

安庆家谱网

客户端下载